﹝月領3萬的人,怎麼變成月領25萬?﹞
這兩天網路上有篇文章瘋傳,作者有個鄰居在外商任職主管,僅僅31歲,已經月領25萬元,年薪破3百萬元,堪稱黃金貴族,令人羨煞!但是作者發現這位鄰居除了社會階層不同外,和月薪3萬元的煩惱其實是一樣的,像是也覺得錢不夠用﹑也對工作感到厭棄﹑也有來自老闆的壓力﹑也想丟掉一切躲起來……
作者的結論是,因為高薪而擁有的奢侈與浪費,只能稱得上舒服,無法獲得精神上的快樂,所以錢不是讓人快樂的原因。相反的,做自己喜歡的事且義無反顧的人,才能夠獲得快樂,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快樂。所以活著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而無後顧之憂,才是真正的奢侈!
這樣的論調,據我的觀察,向來都會獲得極大的讚同與回響,原因有二,首先這個道理很難被辯駁而被推翻,其次是它根本很難做到,也就碰觸到大家心底最脆弱的那個痛點。是啊,我們都很努力,但是就是無法賺到高薪,翻身無力,充滿挫折,覺得人生好難!於是我們就簡化了這件事,反過來相信:
有錢人未必快樂!
當一個人賺得全世界,卻失去自己,比起多數窮得只剩下自己的人,這會讓大家感到安慰與慶幸,鬆一口氣自我催眠:「啊~這世界還是公平的!」讓有錢人不快樂,讓沒錢的人得到快樂,平衡了!抱持這個信念,就有力氣與勇氣走完人生這趟路,否則走著走著,經常會懷疑人生,冒出厭世的念頭,不是嗎?
問題是,古今中外所有的調查都指出同一個結果,有錢人對人生的滿意度,平均高於沒錢的人。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就是有錢人對於人生的掌控度比較高,換句話說,他們過得起自己想過的人生!這個結果正應了一句俗語:
有錢,人生才能做主。
當記者來訪問我時,提到多數人還在上班這條路上水深火熱,最想知道的莫過於「平平都很努力,為什麼有人領3萬元,有人領25萬元?」脫貧與致富,才是更多人企求的目標。這個現象從哪裡看出來?答案是博客來的暢銷書排行榜!商業管理類的榜上,前十名泰半都在談投資理財,少有在談工作,年輕記者彷彿老僧頓悟般地說口而出:
「工作太辛苦,也難以致富。」
在這個星球上,能夠致富的主要是兩種人,一是創業者,二是投資者,像是比爾蓋茲或巴菲特,很少有上班族靠死薪水致富的,除非他一邊上班一邊擅長投資理財,而且長期持有,賺到複利效應,靠資產翻倍,才有機會翻身。
而記者來問我如何讓月薪3萬元變成25萬元,是想知道必須加強哪些競爭力,但是我的答案可能要讓人大失所望,因為我認為關鍵不在能力與努力,一般人老早就做到這兩項,但是也沒見到他們領到高薪呀!關鍵反倒是出在另一個一直以來被嚴重忽略的因素:
冒險!
我在線上課程「多職能收入養成攻略」提出一個概念,那就是「這世界是留給膽子大的人」,膽子大的人不見得比你有能力或努力,但是他們的收入硬是讓你望塵莫及,所以在課程中,我再提出一個顛覆性的做法:
不連續性的生涯策略。
什麼是不連續性?大家最熟悉的當屬電話從桌機跳到手機,再從手機跳到智慧型手機,產業整個斷層,如果廠商還在繼續製造桌機或非智慧型手機,就會失去市場,利潤也會日趨變薄,到最後無利可圖。一樣的,如果堅守既有的生涯軌道,熟能生巧,你覺得自己能力很強,但是在另一端的事實可能是—
1. 你擅長的工作正在失去市場,月薪可能從5萬跌至3萬元。
2. 你忽略的工作正在崛起市場,月薪可能從3萬升至5萬元,但是因為市場才開始或是有一定難度,觀望的人多,以致找不到人投入,這時你就擁有喊價權,即使25萬元都有人要!
這種情形有如在家喝水,水不值錢;在沙漠賣水,一瓶25萬元有人搶著要。能賺到高薪的人,都有如跳到沙漠賣水的人,一個沒人要去的市場,環境險惡,求生困難,只要不怕死就有機會存活,領到高薪就不難。老實說,死在沙漠的人還沒有死在馬路上的人多,所以比的是你有勇氣一躍,跳進沙漠嗎?
講到這裡,你明白是什麼在阻礙你拿到高薪了嗎?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也是「成功與幸運」一書的作者,他提供一種解釋:
「我們未能看清『偶發事件』在生命軌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弗蘭克說,當一個人領高薪且工作令人艷羨,一般人會解釋成是靠能力與努力而得來;相反的,當一個人工作不佳且薪水低,一般人會說不走運,同時也會懊悔當初應該多努力一些才是。但是弗蘭克引用大量社會學的研究之後,告訴我們,運氣影響絕大多數的成功,只是我們不想承認這一點。
寫「快思慢想」一書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有史以來第一個以心理學家背景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他也得到相同的結論,要獲得成功,在能力與努力外,更需要運氣;而且出乎意料的是他繼續說,如果想要取得大成功,則需要—
「再多一點努力,以及更多更大量的運氣。」
這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主旨,能力與努力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運氣,也就是抓住時機,放膽一躍。當沙漠出現在眼前時,看到的若是困難與危險,你就會恐懼,選擇不踏進去;如果看到的是賣水的商機,你就會興奮,勇敢踏進去。怎麼看待機會,才是領低薪與高薪的關鍵。
最後我想用這句話獻給你,唯有冒險才會創造生涯的分水嶺,引領你走向高峰或低谷,LinkedIn創辦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說:
「職業生涯中,冒險是最棒的投資。」
有關生涯或薪水的關鍵性思維,改變你一生的走向,都在我300分鐘的線上課程「多職能收入養成攻略」,強力向你推荐,並且即可“免費”取得兩樣高價值贈品:
1. 洪雪珍老師實體講座門票乙張(實際售價990)
2. 客製化談薪議價手冊(售價300)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下方連結:
https://enstar.cc/ZHPw1
圖取材自:台中國際會議中心的畫廊
「辛 巴 谷 職業 平衡」的推薦目錄:
- 關於辛 巴 谷 職業 平衡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辛 巴 谷 職業 平衡 在 你(妳)好,我是莎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辛 巴 谷 職業 平衡 在 Terry&Friends程天縱與朋友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辛 巴 谷 職業 平衡 在 辛巴谷懷舊楓之谷之冷笑話研習社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辛 巴 谷 職業 平衡 在 辛巴谷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DCARD - 靈異鬼故事都市 ... 的評價
- 關於辛 巴 谷 職業 平衡 在 辛巴谷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DCARD - 靈異鬼故事都市 ... 的評價
- 關於辛 巴 谷 職業 平衡 在 #辛巴谷 - 遊戲板 | Dcard 的評價
辛 巴 谷 職業 平衡 在 你(妳)好,我是莎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簽書會之後](活動)
我的個人首場簽書會順利落幕了。
·
在書店的一塊小小展演空間,擠滿了所有愛我的人。不論是我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他們甘冒著午後瞬時喧鬧的滯留鋒面,天留我不留地為我走出家門,光是想像就能令人在心裡再度化成一場梅雨,淚流滿面。
·
曾經我以為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著自己的努力,靠著我捨棄社群軟體的喧囂繁華,轉而打開書本期勉打造自身的顏如玉;靠著我在每一個假日與閒適懶散的賭命拼搏,一點一點在鍵盤上敲出的字字血淚。但看著簽書會現場來的所有可能景仰我、欣賞我、或純粹支持我、幫助我的人們,我才發覺一己之力如同滄海一粟,這個世界沒有人與人的連結,不論是在肉體上的緊緊相依、或是在意念中的相互交融,我依舊什麼都不是。
·
我的努力依舊是我,但若無人賞識,我也沒能清高到孤芳自賞而不可一世。
·
然後我才發現,所謂的努力,不過只是做人處事的初始階段。若是沒有努力光要人垂愛也是不可得的,這樣的交錯出走重新聚合,彷彿若有輪迴的生生不息。
·
在我有些自我放逐過後的回歸人群,一些閃亮亮的愛意令我眩目。眩目過後難免無法沉著而表現不好,我無法要人體諒,只能在思緒中反芻,期許剛剛站上下一階段的自己,這一路還能走得堅定。
·
·
·
·
在談簽書會之前,我想先來談談我之前上了節目的事。
·
當初接到突如其來的電視節目邀約,我十分欣喜,有一度發覺自己可能要有走紅的趨勢。
·
我向來對自己的口才是有自信的。節目腳本上預計要問的幾個問題,我大約也在心裡推演了答案。因為不想要表現地過於制式緊張,所以我刻意不多想,帶著原本的容貌就這麼上去。可以說,人在電視節目中看見的我,大概就跟我私下與朋友相處的樣子雷同。
·
我亟欲追求誠懇。不敢說誠實,因為我時常還是會在許多有形無形的壓力下,被逼著要說事實不是如此的話語。比如說對上向學姐報告經濟艙都沒事喔,其實我剛才打翻了飲料在客人身上,不過客人看起來滿好的,應該不會回家以後想想氣不過指名客訴我,為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乾脆不要講;對下跟姪女們說阿姨現在很忙,妳們自己去旁邊玩一下,其實不過是不想錯過心儀男子的電話簡訊,意圖使自己處於高亢的備戰狀態(不過後來我知道最好不要這樣);對酒吧裡前來搭訕卻不感興趣的男子說我去上一下廁所,就再也消失無影⋯⋯。
·
素日裡我就是這麼一個庸俗的女人。
·
但企圖以誠實為本的寫作,卻給了我一個告解的出口,即便依舊猥瑣如此,也像實現了所有性幻想的一夜,我依舊是不能明說的,心理身體卻都獲得解放舒坦。
·
我沒想到的是,當自己所能接觸的受眾經由網路、經由大眾媒體擴大到一個境界,等於也將自己推上了一座公審的舞台。我當然希望所有人看我的眼光都是粉紅色的,可我自己大便都不是粉紅色的了,這麼想無非是強人所難。
·
我是一個在性格的動靜兩面相去甚遠的人。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但我的人前與人後、表演與尋思,可以呈現出極端不同的樣貌,即便那都是我;也能在兩種性格中以不同的方式貫穿同一套思想。
·
從前我在粉絲頁裡發表任何論述,由於是自己可以完全掌握的小天地,我有自信能將自己的心意表達得完滿。影響的效率像是在一座廣大湖泊中投入一顆不足四分之一個巴掌大的小石,漣漪一波波出去,輕柔和緩,小石亦很快就沉入湖底;現在多了一點公眾的身份與不同的傳播工具,我照著我平時與朋友笑鬧的人前表現,像在空蕩的山谷大喊一聲,回聲很快回傳回來,即便依舊是我,卻因為地域的不同,變得不得體地要教人批評。
·
我在節目播出過後,在意地偷覷了網路評論,發覺完全不像是自己平時與人玩笑時那般招人喜歡;甚至自以為是的八卦分享、在平常最容易令人有趣的那些話語,還被大費周章地做成網路新聞,標題下得和我外在的表現一樣聳動:最愛機長+商務客!空姐曝勾引SOP。
·
上述這些,雖令我在正面理解到自己的確是有了些微不同凡響的聲量;背地裡卻是扛不住招人厭惡的心理壓力,而鬱鬱寡歡了幾日。
·
我在亟欲誠懇、俗話說的做自己上摔了個狗吃屎。我以為這樣是對的,卻反被這段時間的信念射個中箭落馬。
·
所以我錯了嗎?我不禁委屈地這麼想。
·
可我明明說了就我而言的實話。誠實不是美德嗎?怎麼我還被人討厭了。
·
如果因為這樣的挫折就挺不過去,我好像也不配做我理想中樣子的人了。發懶了幾日,連最基本的簽書會資訊都沒有發文宣傳(我只建立了活動),我就在各種瞧不起自己又想愛自己的糾結中困坐愁城。但我清楚,若我想扶著眾人的眼光翻身上位,這次的挫折只是濫觴,也不會因為我躲著就不會被發現。
·
我從來也不願做個膽小的人,心間發毛那麼就找把梳子順一順。
·
·
·
·
簽書會中,出版社安排責編和我進行一段訪談,雖也不會比上節目更加廣為流傳,但我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令我展現放下自己的轉變。為免自己再度因為過於誠實的失言而令人不耐,我特意提早了兩個小時來到活動現場附近的咖啡廳,撰寫待會訪談答覆的稿子。
·
問題一:書名《才不稀罕當空姐》有想傳遞什麼想法嗎?
·
我認為每個職業都有不為人知的亮點及盲點、好處及壞處。
·
其實一開始想取的書名不是這個,是一個平靜許多的書名,叫《機艙裡的大象》,取自英文諺語”Elephant in the room",大意是在我們身邊能夠看到、感受到,卻不願說破的怪事。不過和編輯討論過後,發覺這個書名沒有爆點,比較像是童書繪本,因此重新發想名字。
·
這本書寫到最後,也像是我與自己做了一次關於職涯的對話。而我的結論是:「嗯,我不喜歡當空姐」靈機一動,《才不稀罕當空姐》就出現了。
·
我希望大家可以藉由這個比較激烈而反面的書名去思考工作之於自己是什麼。就算不喜歡、不稀罕,只要能不盲從某種社會價值,就能從職業當中超脫出來,找到一點自己。
·
·
·
·
問題二:從多年前剛開始工作到現在,對於這份職業的想法有沒有什麼改變,心境上有什麼不同嗎?
·
以前覺得只要能一直出去玩就好,做了這個工作以後才發現自己是很戀家的人,那麼多的班表不確定性其實不能造成我最大的快樂,能時常和自己愛的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是最棒的。
·
剛開始上班的時候,曾經很驕傲這是一份令人欣羨的工作,但現在對我而言這就是我糊口的工具。我尊重工作、同時也尊重自己的想法,我不認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就沒有資格做這份工作。我努力從中取得平衡,不再把工作當成定義我的唯一標準,這是我認為我最大的改變。
·
·
·
·
問題三:在工作的時候,有什麼事情、乘客令你印象最深刻?
·
曾經遇過一個伯伯可能因為年紀大了或是身體疾病,在走去廁所的路上就先拉了一地,從椅子一路大便到廁所。
·
外面的地面當然要清,可是伯伯也把廁所弄得很可怕。我當時已經做到是現在的副座艙長的位子,我可以決定要不要直接把廁所鎖起來不要清理。可是考慮到那天全滿,如果少一間廁所,客人會把其他間上到爆,我又俗辣怕叫學妹去清她們會匿名上網罵我,說學姐自己不願意做的噁心事都叫學妹去做,反覆考慮之下,最後我自己進去清了。
·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個味道有多可怕,我每進去五秒鐘就要開門呼吸一次,下機後回到飯店屎味都一直縈繞在鼻間。不過那天很難得的是,平常遇到這種事情,其他客人一定會嚴重抱怨,那天不但沒有客人抱怨,下機的時候,坐在那間廁所附近的客人還稱讚我們工作很努力。
·
我有寫了一篇文章在我的粉絲頁,叫〈大便空姐〉,就是在講這件事。
·
·
·
·
問題四:這本書的內容,最想傳達給大家的東西?
·
我認為人都有在每個地方神聖及卑微的可能,不論你做的是什麼。
·
空服員在普遍的社會價值觀是比較高雅的工作,但首先我在書裡就想打破大家的這種印象,希望乘客能真正認知到我們的價值是什麼,不只是花瓶。
·
再來,在我們這個看起來金玉其外的小圈圈裡,人性的光明與黑暗,社會的現實與溫暖也同樣在上演。希望大家能夠認知的是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而不是什麼職業的人,然後從自己的想法推及到生活中的各個面向。
·
·
·
·
問題五:出書後,在公司上班有受到刁難嗎?
·
沒有,這是我滿慶幸的地方。但我也有想過這是因為最近我的公司空服員醞釀要罷工的事,讓公司高層太忙,沒有時間把焦點轉到我身上。不過我還是想要在這裡呼籲一下,我們會想罷工不是隨便的起鬨,而是真的經歷了很多事情讓我們決定這麼做。我的公司真的對我們不夠好,希望社會大眾可以體諒支持我們有爭取更好工作條件的權益。
·
但最重要的還是希望各位粉絲們能夠用愛讓我離職。
·
·
·
·
問題六:妳認為一份好的工作、職業,應該具備怎樣的條件?妳會怎麼定義呢?
·
每個人條件、定義都不一樣,而我認為還是要先想辦法了解自己。
·
像我有個朋友很喜歡設計,但剛開始從事設計的薪水實在太少,就改做業務。現在用做業務的薪水來養自己的興趣。雖然很辛苦,她之前做業務的時候還因為業務技巧不夠純熟而吃盡苦頭,但在這一路的辛苦中,她辨認出了自己的優點、缺點,並且培養出了不同於以往的技能。
·
我們時常都覺得應該是一個工作要怎樣怎樣、錢多事少離家近之類的,工作本身的條件來迎合我們的興趣喜好。但在我自己也工作了這麼多年過後,我發覺應該要反過來,是人要從工作中去發現自己的條件跟極限,然後做修正,甚至更厲害的人可以跳脫原有的框架,用毅力努力熱情,去創造自己喜歡的事業,再苦也甘之如飴。
·
能夠這樣做的人,我想就是擁有好工作的人。
·
·
·
·
問題七:人生可以重來的話,是否會選擇當空服員?
·
我那麼討厭我的工作了,我當然不會再想當空服員。以前大學要畢業的時候,其實想過去當主播,但覺得當主播的社會責任好像太大,各個層面都要受人檢視,而我是一個這麼花天酒地的人,當空服員好像還多能保有自己私下的一面,也考上了,就去做了。
·
不過居然人生無法重來的話,我也不能後悔,後悔就等於否定了我這一路。我只能在接下來的旅程中,勇於思考這段經歷能夠帶給我什麼,也就值得了。
·
·
·
·
稿子是這麼寫的,但真正在訪談時,還是因為緊張,及一些文言的拗口,而無法完整表達清楚所有意思。
·
希望上述文字,能令還願意喜歡我、支持我的人們,可以更多地再理解我一點。
·
·
·
·
書出之後,許多人大方地給我鼓勵、甜蜜地讚揚我。我在這整個從前的人生不曾體驗到的過程中,老實說,要不是踢到了上電視節目被網友罵的那塊鐵板,墜入一個比沒出書以前埋頭寫作自以為鬱鬱不得志更深的深淵,我大概會以為自己就是如此了,不需要再成長、不需要再學習、不需要虛心,因為已經來到一個堪稱完滿時刻。
·
然後我也才發現其實自己並不強悍。我曾以為靠著自己努力得來的那些東西,不過只是我想走出自我的開頭,我離真正的至善還太遠太遠。
·
當我終究從井底冒出了一顆頭之後,繁複世俗的眼光才將我帶入了第二階段,我的行為準則需要考量的,已經不單單是自己看待自己的樣子,還有別人看我的樣子。
·
那麼該如何做自己呢?如果會在意別人的話?我想你會問。
·
這就是我現在需要重新思索的課題。如何在他人與自己之間,依舊維持自己喜歡的且誠實的樣子,還能繼續被你所欣賞。
·
我還沒什麼自信、也沒什麼把握,也還不想矯情地說謝謝批評我的網友。我有些不捨地回頭,看著丘陵下的城市風景,那是我剛剛爬上來的地方,也是小時候的我以為全世界最高的地方。
·
·
·
·
出書前一天,我去滑水,那是我近期喜歡上的一項運動。其實我剛開始學的是滑雪,一個人在日本的雪場找了台灣的教練學。教練教得好,又告訴我,妳回台灣以後如果不想忘了滑雪,可以來滑水,那是一種和滑雪原理相似的水上運動,都學可以互相增進技巧。我便在日頭逐漸赤炎的日子,開始這項運動。
·
那也才是我第四次滑水,可以在水上站得起來,但要彎來彎去、腳跟腳背地變換就是另一個層次的事。
·
那日船上只有我一個客人,我也不趕時間(書都要出了啊),幾個教練遂也擠上船一同玩耍。
·
我不知道是教練們年輕喧鬧的氣息感染了我、還是我本就懷著一種將要完成一番大事的完滿情緒,四月乍暖還寒的天氣裡,那日的溫度能令人涔出一點汗,但還不至粘膩地令人躁鬱。我穿著比基尼,裝做不經意驕傲地露出未在冬日吃胖的軀體,船高速行進時的風貫穿我,美麗的身體、美麗的天氣、美麗的每個人不帶特殊目的的笑意,即便誰滑水時狼狽地摔落河裡,船上的人大笑也不令人有備受污辱的感覺,知道這就是練習一項技藝的過程,這樣諷刺性的笑鬧反而是鼓勵人不甘心的一種表現,是有點嫉妒有點羨慕但不會在心中燒灼成一道執著揪心的樂趣。
·
「我明天要出書了。」我說。
·
教練們似乎不很明白能出成一本書的意義,即便作家、作家地喊我,也藏有一種不諳世理的揶揄。我心說他們多單純地年紀小,遂也不計較。何況所謂心血,弔詭之處便在於不是投入越多便能連貫性地得到越多回報,有時甚至要刻意遠離與心血相依的母子連心,才能淡薄地不為世間浪潮吞沒了去。
·
人如何能在水上站立?
·
每次掙扎著藉救生衣浮出水面,找回連著船的把手起滑,都還會有種不可思議,我怎麼就能藉著身體平衡與船的拉力,踩著一塊板子,站立在水面之上。
·
載浮載沉的慾望之海,人人陷入其中呈現一種要溺死不死的狀態。有人發明了一種方法,告訴你人是有可能站立在水面之上的,但這項技藝需要練習與決心,學得好的還能在水上翻騰也不怕摔進水裡。
·
每個人其實有自己的方法與想像完成在水上站立的可能。曾有人教我說妳可以去做個空姐,但空姐這塊板子我實在滑得很爛,儘管是金光閃閃的一塊板子,我還是想試試去雕琢出一塊屬於自己的合腳的板子。
·
經過一些機遇尋覓,最後我穿上了作家這塊板子,起滑了。我其實還滑得不夠好,甚至不比空姐那塊板子滑得好,我有的僅是一種預感與期待,我可以穿上全然是自己的面貌而在這之上被人景仰著,甚至有餘裕翻滾一圈,告訴水裡的人你亦是可以的。
·
然後書出了,接踵而來許多消息與活動,水面般映出自己有些從容的樣子,我竟不習慣,也有點不適應了。
·
這很奇怪。然後我才明白,成為作家這件事,最快樂的是出書前一天,帶著一種確定的自信及不安的期待,混合成高潮前想像中的自我催眠。這聽起來十分病態,像成熟的人最想念曾有的純真卻也不願再經歷一次,對未來曖昧不明的幻想往往是美夢成真最大的代價。
·
那日滑完水後,教練好心載我回家。他在車上向我講述了運動心理學中的體驗流暢度,必須讓顧客有這種感覺,才會令人對一種運動上癮,想一來再來。然後他又頗有些自信地道:「我們絕對是業界中在這點上做最好的。」
·
我有些故意地不置可否,想挫一挫這小伙子的銳氣,但也忽然有點欽佩,原來我感受到的那些好玩嬉笑,其實是人有心的安排,就像他們亦不曾看見我每個追尋文字的時間晝夜。然後我問,當你的公司成為業界最大以後,你不用那麼辛苦還要自己下船教學,你還想做什麼。
·
這個假設似乎有點遠,對創業剛起步的教練而言好像還是後話中的後話。
·
我忘了他回答什麼,只記得自己帶著體驗流暢度的心滿意足,期待著下一次的滑水回家。時至今日,我忽悠知道,謙卑的人,在翻過一座山頭之後,休息片刻,不會留戀,會願意提起腳跟朝下一個山頭前進。我們或許是自私地希望再有一次最快樂的出書前一天、或許是終究明白世界的轉動之快,能贏得了一時卻不會是一生一世。我兢兢業業地朝前航行,也驚訝得知,除去實質的作為,許多挑戰更是來自心裡對自己的質疑聲浪。
·
·
·
·
簽書會前一天,我飛了一個上海。在抵達目的地的下機送客,一個女孩子有些生卻地走來我站立的機門邊,問:「妳是莎拉嗎?」我十分驚訝地回問妳怎麼知道是我,她說:「我有看節目喔。」
·
節目啊,那是我最無地自容的一次表現。那時機上客人已所剩無幾,女孩與同行的伴侶是特意待到乘客走得差不多了才過來與我相認合照。後來她將照片私訊給我,並和我說了一些溫暖的加油話語,才令我驚覺,我可以不要謝謝那些攻擊我的網友(不好意思喔),可是我還是要謝謝願意繼續支持我的人,才頓時守得雲開,看見了下一座山的面貌。
·
我要往前走了。我要寫下一本書、要不畏懼心理障礙去做些可能令我害怕的事。我在這一階段還有尚待磨練的面對公眾的智慧。我還想當個因為努力且謙卑而不是漂亮板子站在水面上的人。
·
·
·
·
無法來參加簽書會,但還想獲得我親筆簽名的《才不稀罕當空姐》的粉絲,只要按讚留言:「我想要莎拉簽名的#才不稀罕當空姐」,並分享本文,即有機會抽中簽名書,共三本。
辛 巴 谷 職業 平衡 在 Terry&Friends程天縱與朋友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老頑童的退休宣言——前富士康總裁程天縱
2014 年 8月6日原富士康 CEO 程天縱做客「深圳灣夜話」,得到了很多小夥伴的轉發,程老師也在朋友圈里轉發了,並隨著轉發的文章寫了好長一段文字,讓無數小夥伴感動的淚奔!經程老師允許,我將他的這些文字從微信朋友圈轉發到這裡,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夠從程老師的身上感受到年輕和力量。同時,我還為這篇文章配上了一副 iPad 手繪主題圖,一並送給程老師,感謝他對年輕人的提攜和幫助!
我的退休宣言 - 程天縱
老頑童?我又多了一個稱號。倒是滿貼切的。
參加了深圳灣夜話活動,我又多了40位年輕小夥伴微信朋友。很是高興。忍不住在這跟朋友們得瑟一下。
回顧我近乎40年的職業生涯,從惠普到德儀,從德儀到富士康,我都秉持一個原則,"天底下何處沒工作,何苦加入原東家的競爭對手和自己一手建立的團隊競爭?"。因此,僅管機會再多再誘人,不加入競爭對手成為我做為一個職業經理人的原則之一。這也意味著,我必須離開原來的產業,進入一個新的產業做為一個新兵。於是從儀器、計算機產業進入芯片半導體產業,再進入製造業。
如今離開富士康兩年了,由於富士康高達四兆台幣的營收,在高科技產業 幾乎包山包海,無所不在。要真正不跟富士康競爭,除了退休之外別無選擇。因此我也訂下了幾個原則自我要求。第一是,在兩年競業限制期間,不做三規的工作(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做規定的事),這是比退休更嚴格的限制。第二是低調再低調,在兩年之內不接受媒體採訪,不做公開演講。以避免洩露任何業務機密。
退休以後,我開始大量使用微信做為我的社交工具。而且捨棄了PC和筆記本電腦,只用平板和智能手機。沒有了助理沒有了秘書,沒有了IT部門,只有簡單節約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一切自理。雖然沒有秘書幫我排行程訂約會,我卻重新享受到了可以自己自由的安排行程的快樂。沒有了專用車和司機,我可以享受搭乘地鐵的自在和在市區熙攘人群中步行的悠閒。
去年開始接觸到創客運動,深深被年輕人的創意和活力所吸引。也開始回到引領高科技浪潮的移動互聯網和智能軟硬件的領域。先進科技的知識、年輕人創意的語言、創造的激情、創業的響往,這些都讓我著迷,徬彿遇見了三、四十年前,年輕的自己。同時我也看到了創業的困境、決策的榜徨、管理的問題、供應鏈和製造層出不窮的意外、用戶的吐槽、心情的鬱悶、何去何從的糾結。這些年輕人需要導師,這些年輕人需要協助。我突然知道了我喜歡做什麼,我想要做什麼,我應該做什麼。
在去年初步和年輕創業的創客接觸中,我犯了幾個錯給了幾個糟糕的建議。我才領悟到我和年輕人之間確實存在的代溝。在不瞭解年輕人的思維和語言、在不瞭解互聯網浪潮衝擊的情況下,我的經驗和經歷對於協助這些年輕人反而成了一種負債,而不是資產。我首先得以年輕人為師,先學習。
於是我放空自己放下身段,打破了兩年之內不公開演講的原則,接受邀請去北京參加了去年11月的移動開發者大會,做了"創新來自長尾,創業源於創客"的演講,開始大量的認識年輕創業家,迅速增加微信朋友。接下來在上海、深圳,借著演講、座談會,年輕朋友快速增加。我從這些小夥伴中挑選了有興趣有緣份的一部分初創企業,展開了挨家挨戶的拜訪。在我60歲以後重啓了我人生下半段的學習之旅。
我要感謝感恩這些年輕的小夥伴們,沒有因為我的年齡而把我排斥在外。對於我問的一些傻乎乎的問題也樂於回答,而且不厭其煩的解釋。他們都是我人生下半段的貴人,引領我進入一個令人目炫神迷的年輕世界。我比我的同齡人幸運,或許因為年齡的衿持,或許因為沒有這些因緣,他們沒有機會體驗到我和年輕小夥伴在一起的這些付出與得到的快樂。
最近很多微信朋友注意到我把微信頭像從煙花換成了我的近照,紛紛來問原因。借著這篇短文統一回答。在今年六月底我離開富士康滿兩年,這也是業界競業禁止的期限。我不在低調,可以真面目和年輕小夥伴們見面了。而且對於想成為我微信朋友的,我一概歡迎,全部加入。相逢自是有緣,讓我們彼此成為人生旅程中的貴人,彼此帶來正面的能量。或許從成為朋友開始就是人生的轉折點。
這段短文標誌著我人生一個階段的結束,另一個更年輕階段的開始。
2014年8月8日於深圳
下文是程天縱於一年前上海新車間的演講內容,程老師在過去的一年中先後拜訪了許多創客團隊,身體力行踐行著自己的信念 「開放、開源、包容、分享」 將創客這一活動發揚光大。
我這一輩子,都在外商大公司服務,沒想到等我去年6月退休以後,居然會對創客運動發生興趣。所以,我想從自己的經驗出發,跟各位談一談創客運動。
我在1979年,加入台灣惠普,在惠普大概19年時間。剛開始是在台灣,1988年,惠普把我調到了香港亞洲區總部:他們叫做「快速發展計劃」。惠普當時在挑選一個能到北京擔任中國惠普總裁的人選。
我那個快速發展計劃是四年,所以兩年在香港,先讓我接觸到國際化的經驗。那兩年,我在香港惠普亞洲區總部,成立了第一個所謂的市場部。
兩年後,我被調到惠普總部,擔任資深副總裁的助手,幫他做五年規劃。我老闆講,如果在一個跨國公司,準備求發展,往上晉升的話,那麼最好你要進入權力核心。「你要知道跨國公司權力核心的運作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到總部去工作。」
同時惠普幫我安排了「白天上班,晚上念MBA」的日程。當時我很奇怪,問我老闆,「在大企業工作,其實不看學歷,都看能力,為什麼要我先去念MBA,然後再派我到北京擔任中國惠普總裁?」這時候他跟我講,如果選擇在美國的跨國公司作為職業生涯,那麼你就應該瞭解企業文化,瞭解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到學校去念書。
經過4年的準備,在1992年1月把我送到北京,擔任中國惠普的總裁。我在北京工作了6年,也生活了6年。到了97年,我覺得中國惠普我已經待了差不多。整個惠普,主要是PC,而我認為,PC已經差不多走到盡頭了,不會有什麼大的突破跟發展。
當時正好美國德州儀器公司找到我,給了我一個更大的舞台,擔任德州儀器亞太區總裁,東至日本,西至印度,都歸我管轄。亞太區裡面還有四個半導體封裝測試工廠,管理工廠給了我新的挑戰和經驗。
在我進入德州儀器之前,我跟德州儀器的董事長和CEO談好條件,對於這輩子一直都在外資公司擔任職業經理人的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負責一個產品線的盈虧。
當時德州儀器的董事長跟他的執行長答應我了。可是我在德州儀器乾了五年以後,我的老闆跟我講說,我乾得太好了,找不到人可以頂替我。所以我要繼續擔任德州儀器亞洲總裁繼續乾下去。
我就知道我的「產品線盈虧」美夢實現不了。乾了10年以後,到了2007年,我培養的接班人已經準備好了,我在大陸培養了一個接班人(現在德州儀器大中國區總裁謝彬),我的副手也已經準備好接班,所以我就決定離開德州儀器,加入了富士康集團。
富士康集團總裁郭台銘先生,答應給我一個舞台,完成我負責一個完整產品線的夢想。當時,許多朋友與我打賭, 認為以我的外資工作背景來看,在富士康這樣一個以製造為導向的企業,一定乾不了一年。結果出人意料,我在富士康工作了五年。
我在富士康里歷任了多個職位,除了擔任集團副總裁外,還兼任事業群總經理。在這五年里,我經手過連接器、PCB、手機三個事業群。
在墜樓事件之後,郭總裁把我派到FIH(富智康集團)擔任CEO。對一個以職業經理人為目標的人而言,我覺得這已經乾到頂了。我的身體狀況也不容許我再拼搏下去。因為在富士康是加速折舊,工作日以繼夜,非常辛苦。
我就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退休。當時媒體有各種的報道和猜測為什麼我突然退休。對於這些揣測我不想多做解釋,於是我自己定下一個原則,在我退休的前兩年我不接受採訪,也不公開演講。
各位看到我的經歷,我在參加大的企業總共服務了快35年。這一輩子都在做職業經理人,自己沒有創過業。雖然在企業內曾經創過業:在中國惠普,成立了七家合資公司,兩家獨資公司;在德州儀器,在大陸成立了三家企業。
所以總結這三十五年的職業經理人經驗:第一,我都在大跨國公司工作。第二,我沒有真正自己創過業,我就是一個職業經理人;雖然在中國惠普,成立了七家合資公司,兩家獨資公司;在德州儀器,在大陸成立了三家企業,但那都是企業內部創業。第三,在這三家企業工作,接觸電子測試儀器、醫療儀器、化學分析儀器、計算機、小型機、PC、打印機,也接觸半導體,還經歷過零件、零組件一直到整機,手機。
關心我的朋友們都認為我退休的太早。我也在休息了大概半年多以後,開始在思考接下來要做什麼。我發現這個創客運動方興未艾,在中國剛剛開始。我也認識了像李大維、潘昊、葉琛這些很優秀的年輕人。我想到,我要幫助他們。所以,我開始對創客運動產生了興趣。經過他們的鼓勵,我打破了我第一個原則:也就是說,離開富士康兩年之內不公開演講。
半世紀的產業變革,暴露哪些問題?
但為什麼一個在大公司工作三十五年的職業經理人,會對創客發生興趣,然後願意參與這個運動呢?在退休後,我就開始回想,這輩子經歷了半世紀的產業變革,我想了很多。
在50年代的家電產業是最火爆的。我記得小時候,台灣大多數家庭都買不起電視,看到隔壁有電視,每天晚上幾個小孩圍在鄰居窗外看電視。1950年發明瞭電晶體和半導體,60年代開始進入電子時代,到了70年代進入IT時代。1975年個人計算機推出來,PC及筆記本計算機紅紅火火的。
到了80、90年代,由於手機的普及讓全球步入ICT時代。緊接著網絡時代降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為許多年輕創業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進入雲端時代, 最紅火的終端就是智能手機。經過這些產業的變革,很多產業並不是消失了,它還存在,到今天你還買電視和電子產品。只不過引領科技潮流的產業發生了變化。這 些變化不僅影響了企業,更大的影響了國家競爭力。
我曾跟著郭台銘總裁一起到日本夏普。富士康曾經考慮投資夏普。從產業角度看,日本曾經是全世界,包括美國在內,都非常尊敬的一個國家。他們的質量管理,他們電子產品的成功使許多美國企業徹底的改變了產品、管理思維,轉而向日本學習。
但去年我到日本的時候,索尼、東芝、松下、夏普等日本大企業全都面臨每年幾千億日幣的虧損。到底日本出了什麼問題?虧損的原因有很多,跟他的股權結構,跟他經營理念都有關係。但所有的失敗都源自於高度的成功。
日本的家電產品,日本的電子產品非常的成功。當有一個產業非常成功的時候,這個產業就吸收了大量的資源,包括資金和人才。成功讓人滿足於現狀,所以導致日本的產業停滯不前。
日本的PC和筆記本電腦只能在日本市場銷售,跨不進IT時代,也跨不進ICT,日本的智能手機市場仍未徹底打開。日本停頓在了所謂的家電跟電子時代。停留在成熟產業,不跟上主流科技的浪潮,不僅僅影響到一個企業的存亡,也影響到一個國家高科技發展的成敗。
台灣最近也出了很多事。台灣曾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最近有台灣媒體報道,大學畢業生月薪只有22000台幣。22000台幣的月薪,與16年前台灣的大學畢業生的薪水持平。對此,很多人將其歸結於政府的無能,不懂經濟和產業。
而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成功來自於IT產業。當時很多人講IT就是印度與台灣,因為印度的軟件代工和台灣的硬件代工非常強。台灣和印度都由於在IT太成功,所以就種下失敗的誘因,沒有辦法跨過IT的檻,繼續往前走。最近,宏達電的智能手機市佔率出現了問題,最近宏碁的董事長也宣佈下台,第三季虧損130億台幣。這些都是企業停滯於IT時代造成的。
歐洲幾個國家,以芬蘭為代表,瑞典、德國、法國等國家,他們的高科技產業走到ICT以後走不下去了。諾基亞被微軟收購,愛立信跟索尼合資也拆伙了。
我退休後,一直在反復地思考,這些大企業太成功了以後,對國家是幸還是不幸,對國家的經濟產業的發展,是幸還是不幸?在中國大陸,現在很多新的年輕人都投身到互聯網。我們在互聯網,有了百度,有了阿里巴巴,有了騰訊,都非常成功,中國的資金與人才,全部投到互聯網裡面去了。
那麼如果說歷史會重演,中國在互聯網這麼成功,會不會重蹈日本、中國台灣等的覆轍。所以我在想,究竟我們的下一波是什麼?
第三次工業革命:原子與比特的結合
我最近看到一些報道,說到2020年的時候,會有三百億件新的東西上網。那這些東西是什麼,就是物。這個代表一個很大的商機,所以我認為下一波是物聯網,而且創客運動是一個推動物聯網最重要的一個運動。
回到《創客》這本書所講的三次工業革命。這本書將第三次工業革命定義為「從2005年開始」,為什麼?因為2005年開始出現了創客運動,創客運動將原子和比特結合了。
在這半世紀的高科技產業變革歷史中,1950年發明瞭晶體管和IC,為什麼我們不說是1950年開始第三次工業革命?1975年 PC誕生了,為什麼我們不說1975年開始第三次工業革命?或者我們為什麼不說從互聯網誕生開始第三次工業革命?
我認為半導體及PC都創造了新的產業,但是沒有顛覆其他的傳統產業。互聯網非常的重要也確實顛覆了一些傳統產業。但是互聯網本身還不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因為互聯網的應用大部分在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真正人類生產力的大躍進,一定要發生在農業和工業。沒有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就沒有第三產業。假如說農業、工業滅亡了,何來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服務誰?
當你的數字技術沒有辦法滲透到農業跟工業的時候,我認為就稱不上是第三次工業革命。
在全球的創客浪潮里,我們中國已經走在了後面。2005年從美國誕生創客運動開始,歐美日都有飛快的發展。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2年宣佈,將以四年的期間,在美國1000個中學里建立創客空間,將創客培養往前推。反觀中國大陸,還是一片荒蕪,一直到2010年左右我們才有上海新車間的誕生。接著陸陸續續有一些創客空間誕生,到現在為止整個中國大陸才只有18個創客空間,而且都不具規模,以俱樂部形式存在。
我個人認為創客的定義是:第一,創客一定要想辦法,擔負起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責任,要有比特和原子的結合,也可以說是軟硬件結合,或者是硬件智能化和網絡化。第二,一定要滲透到各種傳統的工業,而不僅限於電子、IT或第三產業。這對於中國將未來長遠的科技發展有莫大的推動力,希望在互聯網的成功不會變成將來我們失敗的原因。
將來下一波產品是什麼?我認為將會是軟硬結合,網絡無所不在。過去很多企業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成功變大之後,都產生了一種抓大放小的心態,只重視大量的熱門暢銷產品,包括國家政策也一樣,輔助大的企業,因為大的企業帶動 GDP,但是忽略了很多的小微企業。
為什麼企業滅亡是不可避免的宿命?
接下來我跟大家談一談安德森的另外一本書《長尾理論》。書中講任何產業、任何產品一定有暢銷產品、熱門產品,根據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20%的熱門產品佔有80%的市場,這些產品叫做短頭產品。短頭之後就是利基產品,也許80%的利基產品只佔20%的市場份額。
這本書里主要是提到了互聯網對這個長尾產品的影響,互聯網增加了很多長尾產品和密集產品的銷售機會。所以我根據這個長尾理論,也認為企業其實也是一樣的。你在任何一個產業,你可以把這個產業裡面的企業由大到小,根據它的營業額把它排下來,那麼一定有很多營業額很高,我們把它叫做短頭企業,因為它是在短短的頭那邊;那麼也有很多企業是長尾的企業,他營業額很小,但是他還是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那這個跟我們的貨品是有異曲同工的效果。
為什麼我認為,創新來自長尾,而不來自短頭的大企業?
長尾很好的解釋了企業的生命週期。因為當你進入了這個產業以後,通常短頭的,一定是從長尾那邊開始的,然後他產品成功造成了他的茁壯,可是當他變成大的短頭企業以後,他就進入生老病死的循環,擺脫不了這個宿命。
其實企業跟人一樣,有生老病死。從古至今我沒有看到哪一家企業永遠活著。今天的惠普已經不是我服務的惠普了,惠普也在分裂,分裂出很多小企業。
我加入惠普的時候,IT剛剛開始。那時候有很多計算機公司,你們在座的年輕人可能都沒有聽過,你們聽過王安嗎?那時候有人跟我說王安電腦會倒閉的話,打死我都不信。我最早接觸了一本書,叫做《追求卓越》,在八零年代非常暢銷。我們今天把書里做例子的公司拿出來一看,90%不見了。
當一個公司太成功的時候,他反而加速進入生老病死的時期。生老病死是企業必經的過程,越成功越大,越大則老的越快,老的快一定會生病,一定會死。
有一本書,金.柯林斯寫的,《大企業如何滅亡》。他裡面講偉大企業衰退的五部曲:第一步一定是成功導致極度的自滿;第二階段就是毫無限制地任意擴張;第三個階段開始對風險危機視若無睹;進入第四階段發覺生病了,病急亂投醫;到最後第五階段不是投降就是滅亡。
書里寫瞭解決辦法,當進入第三階段後,對風險、危機視若無睹的時候,你要正視殘酷的問題,不要逃避。第四階段要優先考慮恢復獲利能力,但是這些辦法只能救急不能治本,因為企業終歸要滅亡。企業老了以後就帶著成功原罪而生病,生病以後免不了死亡,這就是宿命。
這些大的企業為什麼會滅亡?我覺得有很多原因,也有很多文章在探討,說公司變大以後變保守,變得很官僚,為了保護品牌反而不敢隨意嘗試最新的科技,不敢隨便用一個新的科技下去賭一賭。
幾年前,我跟到諾基亞總部,跟他們的CEO見面。我當時就說,你們小心,中國的山寨會把你們打垮。那時候他們還哈哈大笑。我那時候也跟他們講,我說台灣有一家公司,叫做聯發科,將來有一天會把你乾掉。他們還不相信。結果你看,諾基亞現在被微軟買掉了,摩托羅拉被谷歌給買掉了。
我覺得這些原因都對,但我今天要講就是,創新來自長尾,創新不來自這些公司。
其實我在惠普的時候,碰到過HTC上班的,他說他在HTC十年,所參與研究開發的產品項目,沒有一個上市,沒有一個變產品。大公司你看養多少人,做了多少項目,結果他在那邊十年,居然沒有一個項目變成產品。大公司沒辦法創新。
我坦白講一句,惠普我工作了快二十年,從發明瞭噴墨打印機跟激光打印機以後沒有創新。索尼各位知道,日本最大的牌子,索尼最有名的產品,最暢銷的一個產品叫Walkman,從Walkman以後我也沒看到什麼創新的產品了。
產品創新一定是從目標客戶開始。目標客戶可大可小。大的企業,挑的目標客戶很大,因為大企業要成長,所以不能離開大眾市場。要知道大眾市場其實是由很 多小眾或細分市場構成的。這群人必須有相同的需求,或是有共同的問題,或是他們喜歡同樣的體驗。
從目標客戶的需求、問題或體驗當中,產生了創意,接著創造、製造、營銷。創新其實跟技術沒有絕對的關係。我剛剛舉的這些例子,其實都無關技術,其實Walkman沒有什麼技術,它就是一個移動錄音機。你在運動的時候,在戶外的時候可以聽音樂。噴墨打印機、激光打印機其實也沒有很高深的技術。
Walkman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索尼發現了一個沒有被滿足的用戶需求。一般人聽音樂不是只在家聽音樂,出去玩出去運動的時候也希望聽音樂。
再談談惠普的激光和噴墨打印機。有一天惠普的一個銷售員到了銀行,銀行的文員就坐在古老的點擊式打印機旁邊,於是文員向這位惠普銷售員抱怨說,你們的打印機吵死了,就不能發明一個沒有聲音的打印機嗎?惠普的銷售人員把這個信息帶了回去,於是就發明瞭噴墨和激光打印機。
一個產品要成功,首先你要瞭解客戶的需求是什麼,而且是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客戶的問題是什麼,而且是沒有被解決的問題;他們強調的體驗是什麼,沒有被滿足的體驗是什麼。當你選擇了目標客戶,找到了問題、需求、跟體驗之後,你很容易就可以產生創意。
我在美國去了一個創客空間,垃圾筒上貼了一個紙條,說請把你的創意丟進這裡面。因為沒有創造出來的創意是「垃圾」。 創意是還沒有實體產品,創造則是做出了第一個原型產品。從創造再過來,你能夠滿足目標客戶需求,你就必須想辦法進入製造。製造出來以後,你就要營銷。
這個過程,從創意到創造,是從0到1的過程;從創造到製造到營銷,就從1做到無限大。從製造到營銷就產生了企業。市場研究、研發、製造、銷售就是一個企業的四大功能部門。
為什麼大企業沒有辦法創新?因為大企業承受著來自股東更大的壓力,每年必須有高速的增長,因為基數大,即使5%、10%的増長,也是不得了的數字。所以大企業只能關注在大眾市場,但是大眾市場是很多小眾市場、細分市場組成的。產品有許多屬性,但是在一個很大的市場中,你要找它的小眾市場重疊的屬性,才能找到共同的需求。由越多的小眾市場構成的大眾市場,重疊的部分就越小。越大的市場你能夠找到共同的部分就越小。當你能找到的共同的需求越小的時候,你創新的機會就越少。
同時,大企業碰到的都是強力的競爭對手,創新的機會更加渺茫。但是長尾要創新,創客要創業,不要挑選大企業的主力戰場去打拼,要挑小眾、分眾市場做為創新的戰場。
因為大企業只能滿足小眾市場、分眾市場5%到10%的共同需求。而這些需求通常就是基本產品規格及功能。君不見如今智能手機的競爭都只能比屏幕大小,CPU雙核、四核或八核等等硬件規格?這些能否稱為創新呢?
創新來自長尾,大企業無法創新,造成了大企業生老病死的宿命,一定會滅亡。江山代有才人出,未來就看年輕的創客了!
創業源於創客
假如一個創客不能夠達到創新,形成一個產業,只把它當成一個愛好,停留在創意或者創造的階段,這也未嘗不可。自己做出一個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也行。但是你就肩負不起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責任。
做為一個創客,夢想創造出來東西,滿足目標市場的相同需求,解決了共同的問題,增加了新的體驗,你就必須創業。
創業一定要有四個要素。第一是資源,最大的資源是錢。第二你要有技術。第三,結合資源、技術和由市場回饋來的創意而產生產品,第四就是目標市場。這就是創業的四個要素。
今天的創客要從事創業,比互聯網時代之前要容易得多。因為整個創客創業的生態系統已經趨近完善。
在資源方面,最重要的是錢。過去有風投。企業等到病的時候,通常私募基金就會進來,操刀切割,或者工業銀行進來,幫助你活下去,但是會拿走經營權。
但是往創業端看,會有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再往前走,由於創客運動,眾籌基金以網站的形式出現,讓創客能夠測試創意。在沒有產品之前,創客就能夠得到很多的訂單,來測試市場的接受度,並且得到消費者的直接注資。
成功後,比如美國的Y Combinator,深圳的HAXLR8R,他們跟以前的風投又有所不同。他們協助你改善產品,重新設計,使其比較容易製造,他們會幫你找到供應鏈。
在技術方面,有開源軟件、開源硬件Arduino、3D Printer等設備。這些設備可以擺在你家的桌面上,在家裡就可以做。所需要的創業資金,也比互聯網出現之前創業低很多。
在創意方面,2005年,美國誕生了第一個創客空間。它像俱樂部一樣,很多有創意的人到這裡來尋找夥伴,尋求靈感。如果說你要成立一個團隊來創業的話,你當然需要四種角色:軟件人才;硬件人才;設計人才;銷售人才。這時候創客空間就扮演了一個很好的腦力激蕩的地方。
我在這裡向各位推薦一本書,《Medici Effect》。Medici是一個家族的名字,歐洲經過黑暗時代,黑死病蔓延以後,極需要復興。這時候有一個Medici家族,有點像中國古代的孟嘗君,把最好的數學專家、美術專家、音樂家、手工藝家等等全部集合到他的家裡,這就是最早的創客空間。這本書強調創新來自跨業的結合,這也呼應到我剛剛講的移動互聯網和比特,一定要滲透到每一個原子空間,包括傳統的農業、工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里。這種跨業的激蕩能夠產生很多創新的想法。
全世界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個創客空間,中國大陸到現在為止只有18家。在創客空間之後,就出現了Techspace、Techshop,這種開放的製造空間也是以俱樂部的形式出現,裡面有各種設備。你有一個產品創意後,拿自己的材料去那裡,就可以做出來。
有了創意和創造之後,開始進入製造階段。過去,創客碰到最大的問題就是製造。我只要做100個產品,或1000個產品,拿到代工廠,比如富士康。富士康一定會說「你回去吧」。
服務創客,必須要有能夠接受少量多樣訂單的服務業存在,我把它叫做服務業而不是製造業,是因為所需的量很少。
現在深圳有Seeed Studio,它是五年前成立的,專門為創客做小批量生產的公司。這是在中國非常成功的典型。國外還有Sparkfun、EdaFruit等等。
創客產品雖然剛開始量很少,但他們是未來的希望。現在量大的產品,哪一個不是從小批量開始的?大企業都抓大放小不協助小公司,這些小公司將來變大了也不會協助你。
我這一次去美國,參觀了很多地方,有產品推廣的公司,專門針對服務創客的產品公司,有專門進行網絡銷售的公司,也有專門處理創客小量後台訂單的企業。整個生態系統已經存在了。
一個多月前,我去硅谷,拜訪了兩家公司。兩家公司在一起共享著一些資源。典型的創客創業,一開始都是創客,進而創造,進而製造,現在都是非常成功的企業。
第一家叫做Double Robotics,CEO是Marc DeVidts,大學輟學,跑到一家軟件公司工作了一年多。他發覺自己真的很喜歡硬件,而且只有軟件沒有硬件,軟件也發揮不出功能。
所以他後來到邁阿密的一家醫療儀器公司上班,業餘時間自己當創客。做了一年多的創客後,最終決定創業。
他創業做的產品是 Double Robotics。上面是一個iPad,下面是一個兩輪的可以自動平衡的自走器,可以使用iPad跟你在硅谷的分身機器人透過 WiFi互聯,使用 Face Time進行操控,使得這個硅谷機器人,作為你的一個分身巡視工廠或出席會議。一台設備的定價為2500美元,而這公司才成立一年半,已經出貨1000台,還有接近1000台的訂單在手上。公司目前只有15個人,組裝線就在公司里。
另外一家公司,與 Double Robotics 共享很多的工具機和設備。這家公司叫做Boosted Boards。創始人Sanjay博士,剛開始與其他兩人組成創客團隊。他在拿到博士學位後,立刻創業。至今成立企業一年零四個月。他把陸地滑輪滑板下面加上電池、馬達,加上一些控制的電路板,加上去的東西大概有3公斤重,讓你可以用智能手機控制滑板,可以作為交通工具,而且可以上15度的坡,你可以把它擺在汽車的車廂里。停車離公司太遠的時候,你可以踩著滑板上班。它的定價是2000美元,已經接到5500台訂單,而且沒有做任何廣告,只通過自己的網站銷售。
創客一定要創業,創新一定來自長尾,你們不要怕大企業,我這一輩子30幾年都在大企業服務,大企業沒辦法創新,大企業一定會滅亡,逃不出這個宿命。未來就靠創客。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創客的行業。
如果創客今天只是為了興趣,那我幫不上忙。如果今天的創客,將來想要創業,那麼我幫得上忙。
問:大公司收購一些小的剛創業成功的長尾企業,對大公司而言,是把一些好的創意吸引到大公司里,但這對小公司是好還是壞呢?你想,他本來是一個創業者,忽然跑到大公司去做辦公桌了。
答:所謂收購,對小公司非常好。但是我看過所有大公司,包括惠普、德州儀器這些,他們每次收購小公司,收購進來以後,就把它消化吸收,然後就沒有了。像德州儀器,收購了一家在新加坡做半導體芯片的,收購進來不到兩年,就把它關掉了。我看到過太多大公司的收購,幾乎就千篇一律,收購完,消化吸收,把它消滅掉了。我還沒看到幾個成功的例子。
對小公司是好事。因為小公司創業被收購,雖然會有一些條款綁著,但只要服務一年兩年,這個賣掉公司的人就可以繼續創客了,又創立另外一個公司。美國很多這種創業家,都創過很多公司。
我認為收購對小公司是好事,是一個回報的機會。但對於大公司,我剛才講了,大公司死定了,再買還是會死。
問:我目前做軟件,同時也是一名創客。現在擔心產品還沒上線,別人已經瘋狂抄襲了。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尤其創客在還沒有出產品之前,如何保護自己的產品?
答:我給你兩個建議。第一,我覺得光軟件,門檻一定是低的。所以一定要想辦法軟硬結合。
第二,很多軟件公司,出來都是找那種大眾市場,跟所有列強去競爭。所以我剛才講,創客最好是在長尾找到一個小眾市場,真正瞭解這些小眾市場他們的需求。小眾一般來講,不吸引人注意,大公司不會去小眾市場跟你打。
問:我覺得台灣的硬件產業走在大陸前面,而且台灣出了一個HTC。你怎麼看他們的品牌?
答:HTC你要我來點評,我認為王雪紅走的方向完全不對。HTC去找鋼鐵人的主角打廣告,你看在美國,它的市場佔有率反而下降到6.7。
我認為HTC的問題是這家公司長得太快,而管理很糟糕。因為我有接觸過HTC,他的HTC one叫好,可是賣不出去。因為他設計好以後,他的振動老愛出問題,供應鏈也沒管理好。
HTC在HTC One中使用意法法導體麥克風組件,是由諾基亞發明的,製造出來僅供諾基亞獨家使用。所以諾基亞知道以後,就去告供應鏈,後者不敢出貨給他。所以供應鏈管理,我認為有問題。
HTC內部的管理也有問題。因為HTC長得太快,急著全球化,就從索尼挖了一幫老外,大概六七十個人。所以這個HTC內部就產生國際派跟本土派的鬥爭。最近最後一個老外也被鬥掉了,都走了,那六七十個全部不見了。本土派又有幾個山頭在鬥爭。
所以他的問題,我不認為是什麼營銷做不好,什麼沒打品牌。
我在我另外一堂課,叫「企業致勝」裡面有講,企業要能夠成功,能夠有序經營,要做好三件事。而且這三件事同時要做好:第一,策略;第二,管理;第三,價值觀跟企業文化。
那麼越小的公司呢,你的策略越重要。因為小公司人少,管理跟企業文化價值觀相對比較不重要。但當公司變得很大的時候,後兩者相對就變得很重要了。所以這三件事情,假如你只做好兩件,一件沒做好,你的公司都有可能滅亡。
問:創業時,對企業經營宗旨與利益分成的考慮?
答:我在1985年的時候幫富士康辦了一次策略研討會,我那時候是郭台銘的顧問,我來帶領他們自己討論。他那時候,帶著四五十個公司的高管,關在一個酒店三天。我帶著他們討論經營宗旨。
經營宗旨很簡單。你成立一個企業,你要有一個經營宗旨。你只要回答四個問題。第一,我的客戶是誰,你要選擇你的客戶;第二,我的產品是什麼;第三,我的增值活動是什麼,我是不是只做製造,還是只做銷售,還是只做研發,還是只做平台,還是只做方案,最主要的增值活動是什麼;最後,我對產業的貢獻是什麼。
經營宗旨很重要。因為你要用這個經營宗旨,跟你的五種人去溝通,就是利益關係人。你的公司成敗誰關心,哪幾種人關心。
第一個股東。第二個員工。第三個客戶。你的客戶買你的東西,結果你跑了他不是很慘。第四個供應商,你的供應商,你長大,他跟著你長。第五個,當地的政府,要靠稅收。
所以你要讓這五個人瞭解,你這個公司到底是做什麼的。所以你要有個經營宗旨。經營宗旨一旦定了以後,你的所有企業活動,就跟這個經營宗旨有關係。
問:中國山寨成風,我們也知道,一些硬件出來就是見光死,不知道您在這方面有沒有對我們這些硬件創客們有一些建議,對於我們如何去做市場,如何去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創意和產品?
答:這個話題,談起來會很長,我只能跟你講一個。你要有兩個心態。第一,你要做,就做第一個。通常第一個會賺到錢。市場機會,就好像一個斷頭台的刀。你可以想象,機會就是把那個刀一拉起來,眼明手快地看到後面很多金銀珠寶,伸手抓一把。然後幾十隻手跟著伸進去,刀一掉下來,全部斷了。所以第一個,一定會吃到,後面很多跟著晚進去的,風險就很大了。所以很多模仿進去的,不見得會賺到錢。
第二,我常在講,西湖那麼大,你只要一桶水。你看到成千上萬人在那邊拿桶舀水,你管他?你舀一桶走就是了。不要怕大家,越有山寨,表示那個湖越大。所以等到你賺了第一桶金、第二桶金以後,你再去擔心公司被模仿。光擔心,是不賺錢的。年輕人創業,最怕是賠錢,因為你沒有很多錢可以賠。所以你一定要創新,一定要想辦法做第一個,但不要怕被模仿,因為那個市場太大了,山寨表示這個市場非常大,你要關心得是賺不賺到錢。
問:您的工作經歷是三十五年工作年限。我不太理解這個時間是不是有點長,或者說您覺得您當時沒有創業,缺少一些什麼樣的條件?因為我覺得,運營管理一個公司,工作經驗在一系列都已經研究透了以後,就可以創業。你在惠普十幾年,之後又九年德州儀器,五年富士康等。
答:這個是一個蠻難的問題,我這個說法不應該對你們年輕人講。因為有的時候,蓋棺不見得能夠論定。你在某個階段的成功,過幾年一看,可能是失敗的。怎麼說呢?因為我在跨國公司太成功了,所以不斷地晉升,我始終碰不到我的天花板。由於我不斷地成功,我就一直沒有創業的念頭。創業的人我碰到了兩種。第一種,自己看到很多機會,有很多利潤空間。通常創業的話,都是利益驅動,想賺錢。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但大部分創業家都想賺錢,不然上班領薪水就好。
第二種創業的人是被逼上梁山的。1992年,美國玉山科技協會邀請我去演講。我問他們,你們現在會員人數有多少,什麼時候增加最快。他說,會員人數增加最快,是美國經濟大不景氣的時候。因為美國公司一不景氣,首先就是砍人。砍什麼人,學歷越高的,博士第一個砍,第二個砍非白種的。裁掉以後也找不到工作怎麼辦,回去學校再念一個學位,或者只好自己創業。
我一路一直到富士康,做完六十歲了,我始終沒有碰到一個天花板。這個是好還是不好呢?我在惠普,一直升,可有競爭不過的人,他跑到微軟,拿了一大堆微軟股票,後來微軟股票大發。當時在台灣好的人才,都是到外商去了。外商公司找不到工作的,去了宏基。現在各個都是不得了的人。
所以我講這個意思就是說,人生當中,你會有選擇路的機會,但是你一旦選擇了你的路,就不要去跟別人比。每個人的價值觀追求的目標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創業,很多人是為了利益驅動想賺更多的錢,但也有人創業是為了理想。所以你一旦定下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追求什麼以後,不要到處去比。
那我有沒有遺憾呢?我沒有遺憾。我覺得我這三十五年的跨國公司的職業經理人,我過得蠻精彩的。我曾經跟江 主 席在中南海吃過三次飯,第二天,我就到王府井路邊攤去吃。我覺得我的人生很精彩。當然,他請我吃飯,不是因為我,是因為我代表惠普。
但我現在真的想幫年輕人創業。我現在正在思考,怎麼樣幫助創客。因為我認識李大維也是一個緣分,我覺得他在這邊默默推動著創客運動,讓我很感動。他已經把這個創客運動知名度炒高了。剩下我們要交貨,要交成績單,要有一些小米、大米、紅米不斷地出現,大麥、小麥什麼都要出來。我希望能夠從創客裡面出來。
演講內容整理來自福布斯中文網
文章来源:深圳湾
http://www.shenzhenware.com/articles/40?from=search
辛 巴 谷 職業 平衡 在 #辛巴谷 - 遊戲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辛巴谷. 遊戲. 2017年3月16日21:24. 請問一下這私服是不是快倒了才玩兩個禮拜左右 ... 玩很久無緣無故被封號原因竟然是因為裝備太強GM說裝備破壞他們遊戲平衡我同學花 ... ... <看更多>
辛 巴 谷 職業 平衡 在 辛巴谷懷舊楓之谷之冷笑話研習社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同步更新台服最新點裝!坐騎!你也想要可愛到爆表的咖波嗎? 還不上辛巴谷… See more. ... <看更多>
相關內容